去年的6月27日,“李克强经济学”被巴克莱银行的几位学者正式提出,当时距李克强上任总理3个半月,距今天,则刚好一年。
客观评判主导一国经济发展的思路,一年的时间显然太短;但一年300多天,做了哪些事、取得了哪些成效,又足以分析出领导人贯彻既定思路的决心大小,以及一些显然的成绩与失误。
新一届领导班子的亮相是以中国经济形势的两难为背景的——调结构已经刻不容缓,但国内外低迷的经济大气候又让调结构寸步难行。
没人知道领导层是如何纠结、犹豫、争辩,而最终下定决心的,但他们给了国人一个足显诚意与担当的决定——让发展让步于调结构。无论是这个决定,还是放松管制、强化市场、国企改革、建设廉价政府等一系列措施,都超出了民众预期。
去年6月的“钱荒”是对李克强经济学的第一个考验。虽然最终央行[微博]施以了援手,但与之前相比,态度明显更加克制,更重要的是最初连续几天冷静观望的态度一反常态,大大出乎市场预料。虽然彼时微刺激的概念尚未正式提出,但一直相信“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银行已经结结实实体验了一把失重的感觉——原来政府思路已然改变,政府要做得仅仅是托底,要求好,得靠自己了。
放松管制,强化市场,收回政府伸得过长的“手”,也是李克强总理一年来在全力推进的大工程。
自2013年5月17日以来,国务院先后五次下发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截至目前,已经取消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468项。按照李克强总理曾经承诺的在本届政府内取消和下放近600个项目,已经完成近80%。数量之多,速度之快,超出人们的预想。
盘活存量、简政放权、国企改革等多方面同时深度破冰,都是李克强年度成绩单的重要内容,一年来的各项经济改革足以帮助他赢得民众的一个点头,但这也并非意味着再没有需要改进的空间。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李克强发展经济的重要主张之一,但是在落实中,各地不乏将其简单化,甚至是异化为“房地产化”的问题。不过,李克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纠正了这个问题,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不等于房地产……”主张已无疑义,但要稳健准确的落实,仍不容易,毕竟,这都是拿利益说事。
以短痛换取长期发展,是国内外对李克强经济学比较一致的解读。“痛”是其当下最显著的特征,身处风口浪尖,李克强自己更是将其形容为“刮骨之痛”。
1978年,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决定要打破的是根深蒂固的旧有思维模式;今天,李克强经济学要打破的则是既定利益格局。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决定需要邓小平过人的勇气与担当,那么今天李克强的勇气与担当也不逊于当年,毕竟,“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改革国企,是触动国企利益;简政放权,是触动部门利益;调整结构降低增速,是触及地方利益……
对于中国而言,在当下选择李克强经济学主导的发展思路是理性选择,却并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没有勇气和担当,是撑不起来也走不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