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会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宏观会计信息失真,会掩盖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隐患,使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正常运行环境受到破坏,影响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基层会计信息失真,使微观主体无法掌握实际情况,造成决策失误,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潜在的危机。同时,会计信息失真必然造成管理混乱,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方便,滋生腐败,并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二、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
1.社会坏境因素分析
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的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原有的观念状况未能随即提升到相应的高度。一方面,缺乏市场交易规则的自觉约束;另一方面,又缺乏法律规范的强制约束。会计信息的造假乃至于欺诈,也是依托了这样的社会背景支撑,蔓延成一种共同性的社会顽疾。遭到虚假信息侵害的公众在现实中得不到有力的保护,更加助长了会计信息虚假的严重程度。
2.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因素
利益的驱动是会计造假的源动力。经济利益是最常见的造假动机,是造假者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造假者旨在得到直接的或间接的、现实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另外对政治利益的追逐也使造假者铤而走险,不顾后果。造假者的逐利心理突出地表现在他们对暴富的渴望,对物质财富和富足生活的羡慕,对出人头地的向往。而当这一切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时,就不得不依靠做假账来改变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格局和分配关系,改变衡量其政绩的各项经济指标。
3.产权结构与管理缺陷因素
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产权中各行为主题存在不同的利益驱动,法人产权管理结构中相互制衡机制失效。
法人制度和公司制度的推行,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奠定了理论和操作上的基础,但国有独资公司和产权主体多元化公司中的国有股权所有者缺位问题依然存在。各级政府部门、国有控股公司以及各类国有产权代表,虽然通过一定的方式被明确为国有资产的投资主体、履行资产所有者的职能,产权关系也有了明确的界定。但他们仍不是真正的所有者,只是国有产权代表外在形式上的更替,各类国有产权背后仍然缺少所有者真正严格的监督和硬性约束。国有资产所有者在实质上依然虚置。
另外,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的差异化,使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行为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各行为主体利己的动机是普遍的。在信息不对称、监督与约束软化时,就有可能将这种利己动机转化为现时行为,会造成受托人之间的“合谋造假”。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选择大多依靠行政渠道,法人产权管理结构创新阻力大,权利制约和监督乏力。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探讨
1.完善公司产权制度
要形成以财产所有权分散化为前提的多元所有者的产权结构;形成具有民主程序特征的集体产权结构;形成剩余索取权与控制管理权相分离的产权结构;形成剩余索取权可转让的产权结构。对于上市公司的产权现状而言,主要问题表现为国有股股东实际缺位,以及股权的过分集中。相应地,应采取如下措施:首先,设立纯经济性而非行政性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以解决上市公司国有股股东实际缺位问题。其次,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以营造其有效运作机制。最后,应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监控机制,以加强监控者对公司管理层行为的了解,提供其信息收集、评判能力,以及增加其监控手段。
2.完善监督机制,强化会计监督
(1)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强化会计监督、会计监管制度。同时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使其能正确有效地实施会计监督,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建立健全监督制度。企业应分别制定日常监督,临时监督,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跟踪监督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加以落实,使会计监督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通过健全企业的内部会计管理监督制度,实现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从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3)外部监督要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监督体系
各级财政、税务、审计机关要依法对企业加强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各级主管部门应负起责任,对所属单位的会计人员业务上进行指导,核算上进行监督、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必须予以纠正,对弄虚作假、违犯财经纪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有关人员予以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发挥审计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
3.重视传统文化与会计制度的协调关系,健全企业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首先要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上下功夫,把可能存在的漏洞都堵死,使之无空子可钻。通过健全企业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实现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从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4.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制定一套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会计职业道德的实施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道德感和思想觉悟,因此会计职业道德的制定不宜由政府直接出面进行,而应该由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等民间组织、中介机构来制定、颁布于监督实施,实现会计行业自律。